导航菜单

有序开放,让公众有更多机会一睹“大学之大”

导读 近来,全国多所高校结束了疫情之下的封闭模式,有的恢复了校友免预约出入权限,有的开放了校外人员入校申请通道,也有的恢复了疫情前的入校模式……虽然迈出的步子大小不一

 

近来,全国多所高校结束了疫情之下的封闭模式,有的恢复了校友免预约出入权限,有的开放了校外人员入校申请通道,也有的恢复了疫情前的入校模式……虽然迈出的步子大小不一,但都是在适应形势变化、回应社会期待,朝着扩大开放的方向推进。
高校是教学科研的高地,同时也是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许多城市最亮丽的文化景观。无论是受浓厚历史底蕴感染,想要前往领略人文气息;或是单纯出于好奇,试图一解心中“名校情结”,又或者追忆校园时光,观赏自然风景,带孩子参观学习……许多人都有造访高校的愿望。某种程度上,打开大门,向更多人展现大学的气质与魅力,虽非各大高校主业,但也未尝不是提升大学形象的方式之一。与其讨论高校要不要对社会开放,倒不如认真分析应该怎样有序开放。
毋庸讳言,开放会给大学的日常管理带来压力,类似事例并不少见。比如,清华北大两所学府,在暑假等参观高峰期,校门口排队往往长达数百米,还会滋生出冒充学生、“黄牛”带入等奇葩乱象;武汉大学樱花季游人如织,可伴随熙攘人群而来的还有随意摆摊、遍地垃圾……秩序环境问题之外,各色社会人士随意进出容量有限的校园,也将直接打扰师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也正因此,高校单纯一开了之,并不合适也不现实。尽管一些人常以“欧美名校没有围墙”来举例,可殊不知,其核心区域也并非完全开放。以剑桥大学为例,几十个学院散落在剑桥城中,游客确实可在城中自由参观,但各个学院则设有限制,某些著名学院还采取了限时或收费方式。
向社会开放是必须的,适度限制也是必要的。就社会分工而言,高校的基础功能仍是教学科研,如若因过重的参观游览任务对此造成影响,无疑是本末倒置,这也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着眼公众想要一睹风采的需求,目前大多数学府其实保留了一定通道,或设置了专门的开放时段、开放区域,或采取限流预约模式,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尝试。可问题在于,上述信息往往需要认真查询才能发现;而舆论场上,也鲜有高校表态欢迎公众,反而不少吐槽开放的声音,这种“音量差”极易让公众产生误解。既然许多学府都有预留通道的胸襟与精细管理的能力,那不妨在校庆等恰当时点,大方表达欢迎意愿,同时说明来访要求。高校与公众双方的现实考量皆不难理解,当共识更好凝聚起来,校园要不要开放的争议就会逐渐消散。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说过,大学的使命是“对社会秩序与民族文化所能建树之风气”。大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斯文所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面向社会、欢迎公众,必能向全社会传递更多温暖向上的能量。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