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艺术学院为什么要关心科技?潮新闻专访中国美院院长高世名

导读 今年年底还有一场重磅的“Inter-World-View——文明的互鉴”国际论坛;此外,还有赵无极、林文铮、吴大羽等老先生的回顾纪念展贯穿始终。

4月8日,中国美术学院迎来建校95周年。逢五过“大生日”,聚焦学术活动,是国美的传统。

校庆的活动大约有20项,从4月排到了12月,重点很明晰——

成立三个新学院,分别是书法学院、中国电影高等研究院、社会美育学院;

发布两个充满AI范儿的线上社群,洞天——国美在线艺术社区、元宇宙艺术学院;

今年年底还有一场重磅的“Inter-World-View——文明的互鉴”国际论坛;此外,还有赵无极、林文铮、吴大羽等老先生的回顾纪念展贯穿始终。

建校95周年,阵仗为何如此大?新学院的布局背后,中国美院在下一盘什么棋?校庆前夕,潮新闻记者专访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

问:这次“国美发布”中,洞天:国美在线艺术社区(CAA Cosmos)和元宇宙艺术学院(Meta Art Academy)两个新事物非常受关注。从国美这几年的专业布局也可以看出,跨界尝试越来越频繁,尤其是艺术和科技的融合。请问艺术学院为什么要关心科技?

答:这是学校面对新形势、运用新技术打造的艺术教育新界面。这几年,学校一直在强调“人文科技双向会通”,这不仅仅是“科艺融合”,更是希望构造起一个艺术和技术、科学与哲学交互作用的动力机制。

今天数字科技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也正在改变学院的形态、艺术的价值。但我始终认为,人工智能科技越发达,艺术越重要。ChatGPT这些智能技术能够替代的只是模态化知识、衍生性智慧和可重复性劳动,无法替代真正的创造力和感性行为。

相反,人工智能就像一个检测工具,一个检测创造力的坐标轴,会帮助我们搞清楚怎样才是真正的创造力,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那些永远无法被替代的冲动、欲望、感受、经验、想象、技艺和能力。而元宇宙、混合现实的未来场景更是为艺术家和设计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任务书。

问:在您看来,科技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所有的创新都是从0到1,也就是原始性创新。比如为人类的发展构造出新问题,然后提出新的解决方案,这是原始创新的意义。

我一直认为,讨论创新的时候不要忘掉艺术,科创和艺创结合才可能形成新的突破。艺术的创新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艺术不只是涵养心性,不只是审美教育,它更重要的是创造力的培养,想象力的激发,一种解放性的思维。

这些年,国美也一直在探索“科艺融合”。比如2018年,国美创办了以艺术与科技为主要专业方向的创新设计学院,理工科、艺科和文科三类学生在同一个教育体系中学习;和之江实验室合作,联合共建“科艺融合研究中心”。

科技的迅猛发展激进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当今社会中任何一个具体、真实的问题领域都需要跨学科的解决方式。大学的前沿探索更需要跳脱出以往的学科藩篱,进入新现实的“无人区”去探寻新问题、新经验、新知识。

问:这些年,国美在学科布局方面,越来越多地跳脱出传统艺术之外的专业,比如动画、影视、戏剧等,为什么要下这样一盘棋?

答:这些年国美的专业学科一直在迭代,我自己读书时的专业数量,只占到现在专业总数的五分之一,五分之四的专业都是近20年来新设立的。从三四百人发展到上万人的艺术院校,我们必须保持和社会的联系,及时感知社会的需求并作出反应,这很不容易。

专业调整背后是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教育部大力推动的“新文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文、艺术、科技面向社会的跨界融合,这体现了21世纪教育界的一个重要发展倾向——聚焦问题领域,重塑学科框架。

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招生改革新举措,国美的人才选拔渐渐由艺术类专业人才发展为容纳全科人才,充分展现了艺术领域的新拓展、新方向。如今中国美院已经有接近3/5的学生的学习架构超出了传统美院的范围,有艺术学理论、工业设计、风景园林等多个专业通过普通类高考录取,人文、科学和艺术的跨界融通有效打破了社会对美院招生的刻板印象,这也吸引了具有更加宽广的知识背景的青年人才进入国美,为艺术领域注入新血液、新气息和新能量。

问:近一年来,“国学门”在中国美院的总体布局中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答:对国美这样一所艺术院校来说,一边要跟上最新最潮流的方向,一边更要试图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国学门”更像是传统与创新的连接点,这里将全面展开“中华文明基因工程”,同时将设立世界艺术史研究中心,在全球史的大视野中彰显中国艺术的独特意蕴,创新中国人的“视觉国学”。

中国人是讲创新的,但中国人的创新有中国文化特有的内涵和独特的方式。中国人的创造从来都是由历史和传统中生长、嬗变出的,始终伴随着对历史的回溯与响应。正因如此,国画、书法在今天的学院和社会中,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能量。

打造国学门,需要我们做“长期主义者”,准备二三十年的时间,积两三代人之功去做。国美将广纳国学人才,吸收古代书院的优秀传统,推进中国书画与古典学术的知识整合,重建博通经史、“诗书画印”兼备的“通人”之学。

问:我们看到,下半年将有一场校庆的核心学术活动“Inter-World-View:世界文明互鉴论坛”,请问国美为何要做这样一场世界级的活动?

答:首先我们要诊断语境的新变化。疫情放开,在新的全球形势中我们在思考如何重回国际,在另外一个能量级上来构造我们跟世界的关系。

我们这些年倡导的艺术教育不是狭义的,它是大的艺术和大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克服学院派形成自我窄化现象。在这场行动中,我们倡导国美的每一个专业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来做文明探源工程,看一看我这个专业对人类文明的进程曾经起到过什么作用?它将起到什么作用?在这样较为宏大的视野中来思考艺术教育。希望每一个专业都能够回溯人类的文明史,在文明互建的框架和高度下理解自己的专业,重新定义艺术的专业和教育的责任,重新获得新时代的任务书。

接下去,我们将持续地在“全球本土的双轮驱动”中,拓展中国美院的办学体系;在“人文科技的双向会通”中,重塑艺术教育的知识学基础。这一切,都是为了回应我们历史的高度。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守住国美的初心、国美的心气。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