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9月6日电 题:弘扬贯通古今的文明力量——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观察
新华社记者 宋长青 马欣然 张文静
“第二届文明古国友好组织对话会”、“传承丝绸之路文化、构建新文明形态论坛”等专题论坛,“丝路简牍文物展”、“敦煌文化主题展”等文化展览展览》、《遇见敦煌》《金钟明星‘一带一路’民族音乐会》等精彩演出……在6日开幕的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历史与人文之美,民族风情之美、包容开放之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恰逢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 敦煌文化剧的背后,是新时代中华文化创新创意的不断迸发,也是贯穿古今、交融东西方的丝路文明。 永恒的魅力和现代风格。
9月6日,嘉宾参观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文化主题展。新华社记者 马西平 摄
以会议为“媒介”: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穿越这里的人们一路传播各自的文化,就像他们将异国香料的种子带到遥远的地方一样。”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瓦莱丽·汉森评价“改变历史的丝绸之路”。
作为中国以“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综合性博览会,敦煌文博会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成果丰硕的缩影。
从新疆、甘肃等地方特产,到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1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50余幅精品画作,万余平方米的“亮点”文化展区爆满的兴奋。
5日,记者在这里首次见到土库曼斯坦国家文化中心国家博物馆科技部副主任别尔奇耶娃·苏里贡·贝尔迪梅拉多芙娜。 她和同事们正忙着布置展位。 。
“作为进博会的主宾国,为了弘扬土库曼斯坦的文化艺术,我们带来了数十件精美藏品。” 别尔德梅拉多夫娜表示,来到敦煌还有一个愿望,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文化,回去告诉你的朋友吧。
累计邀请140多个国家的1000余名中外政要、专家学者等重要嘉宾参会,展出展品10000余件……自2016年以来,敦煌文博会无论是展会规模、嘉宾数量、国际化程度、成交效果都令人印象深刻。 ,成为外界观察中国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截至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142个国家签署了文化和旅游领域协议或备忘录,建立了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等联盟,形成多元互动的格局。
9月6日,出席活动嘉宾参观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文创产品和文旅装备展销活动。新华社记者 马西平 摄
拓展“圈”发展:共同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合作
来自新加坡的100人旅游团近日进入甘肃,开启“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之旅”。 游客表示:“走进敦煌、了解敦煌,就会爱上敦煌。” 今年上半年,敦煌共接待游客597.46万人次,截至7月底,这一数字达到979.15万人次。
敦煌壁画盲盒、微弱的小鹿爬行夜灯、三只兔子分享欢乐的彩绘果盘……6日,在文博会酒泉文创产品展位,酒泉市文化局工作人员王英体育和广电旅游局表示,“博物馆开不了,2小时就卖了近3000元,很多外国人都来买文创产品。去年文创产品的销售敦煌创意产品达4000万元以上。”
吸引约15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参与,合同资金预计超过130亿元,涵盖文化旅游养生、文化旅游综合体、文化旅游科技、景区改善等方面; 20余家中外企业将赴敦煌、嘉峪关、酒泉等地考察相应项目和企业,寻找合作机会……
进博会期间,通过网络直播、沉浸式游玩、深度旅游等“科技+”、“创意+”、“旅游+”方式,激活、继承、展示丝绸之路丰富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并被利用,并与世界沟通。
业内人士认为,借助国际事件,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化也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广阔的前景将有助于红利惠及更多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众。
9月6日,嘉宾参观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新华社记者 马西平 摄
携手迈向“新”:美与共美滋养人心
作为敦煌文化学者,37岁的甘肃政法大学教授奥莉亚·普隆金娜曾参加过三届文博会。
16年前,奥莉亚在家乡俄罗斯奔萨观看了中国舞蹈表演《千手观音》,“从此开始了她的敦煌时刻”。
“文化可以连接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不同民族。我们的生活之所以丰富多彩,就因为文化相连。”她说。
在柬埔寨,柬埔寨皇宫遗址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正在进行中。 这是继周萨寺、武雄寺之后,中国援柬埔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的第三期。
从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保护修复,到中沙、中老联合考古……一幅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新画卷正在显现。
“中国政府为我们提供了各类奖学金,并协助科伦坡港口城建设。毕业后,我想在斯里兰卡的一家中国企业工作,继续促进两国交往。” 在北京语言大学就读的斯里兰卡学生杰夫说。
“丝绸之路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阶段。”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中写道。 (参与记者程楠、贾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