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上海新冠疫情回落趋势及市民应对策略解析

导读 根据中国疾控统计数据显示,今年2月至4月上旬,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在上海零星散发,但自4月下旬开始逐步上升,而5月下旬则呈现下降趋势。...

根据中国疾控统计数据显示,今年2月至4月上旬,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在上海零星散发,但自4月下旬开始逐步上升,而5月下旬则呈现下降趋势。近日,记者从上海多家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和哨点诊室了解到,自两周前开始,本市第二波感染高峰逐渐回落,下降幅度约为50%。那么,这第二波感染有哪些特点?病毒波峰的趋势如何?市民应该如何应对?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教授,为我们做出解析。

首先,胡必杰表示高峰回落,但并不能说这一波感染完全结束。自4月开始,上海的阳性感染者有所增加,直至两周前逐渐回落。这一点得到了从发热门诊管理到多家医院专家的验证。据了解,目前上海多家医疗机构的发热病例相比高峰时下降了40-50%。以中山医院为例,两周前发热门诊的日均就诊量约为400人,而目前则不足200人,其中大多数是新冠阳性感染者。

胡必杰解释说,尽管高峰回落,但这一波感染还没有完全结束。在4月开始时,首阳患者占比较多,而现在二阳患者占比比首阳多。尽管下降幅度明显,但发热门诊的问诊量仍然比二、三月份高。

第二轮感染有其特点。胡必杰指出,症状较重的大多是首阳患者,而二阳患者的症状明显较轻,有些甚至没有发热,仅仅一天就恢复了。因此,第二轮感染的重症率大大降低,重症监护资源的使用也相对较少。许多二阳患者选择居家治疗,不去医院就诊。

胡必杰告诉记者,根据去年的国际文献,新冠二阳发生率在3%到30%之间。从目前观察到的小样本来看,感染的范围并没有超出这一文献报道的范围。因此,尽管疫情尚未完全回到低谷,市民们无需过分焦虑和紧张。

在回归正常生活方面,医学界目前流行的观点是“混合免疫力”,即通过接种疫苗和自然感染来提高免疫力。胡必杰表示,随着人们对新冠病毒认识的增加,更应该提倡普通人群回归正常生活,而不是过分担心和限制自己。此外,他还提倡在感染后应用小分子抗病毒药物,这是更新理念中的重要知识点。目前,医疗资源更加充足,抗病毒药物选择更多,适用范围也更广泛。

总的来说,感染一波比一波轻是一个总体趋势。然而,个体而言,多次感染对人体的累积损伤可能比单次感染更明显,因此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可以减少病毒对身体各个器官的损伤。胡必杰以流感为例,解释了这一点。20年前,由于流感特效药物资源有限,不建议常规应用。但随着资源的不断推广普及,现在一旦检测出流感,立即使用奥司他韦或玛巴洛沙韦等药物阻断病毒复制已成为共识。

最后,胡必杰强调对于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尿毒症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正在进行肿瘤化疗的患者以及全身脏器损伤等脆弱人群,在感染波峰期间仍需加强防范。如果家人出现感染,也建议适当进行隔离,保持警惕,避免新冠病毒给高危人群带来的危害。

通过以上专家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上海新冠疫情回落的趋势,并了解市民应对策略,以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安全。在面对疫情时,科学防控和适当的药物干预都是至关重要的。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战胜疫情。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