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他曾把“最美的茱萸”插在湖北秭归余光中诗歌欣赏

导读 山东《威海晚报》记者杨春瑞昨日回忆,2002年,余光中去山东大学做报告,她采访时请余老对夫妻之间的感情做个评价。2010年6月,82岁的余光中来到屈原故里——湖北秭归

余光中诗歌欣赏

秭归祭祀屈原(节选)

比苏仲夏时节,大片草木翻滚。 人们沿着三峡江水向东走。 烈士们抱有无尽的遗憾。 剑上挂着菖蒲。 香黍鼓即将敲响。 龙舟即将起航,展翅欲飞。 两边的桨都在划动。 只等旗帜一挥,他就破浪迎接流亡的孤臣归来。

悼念诗人朋友余光中

写乡愁的人已经走了

朱洪(中国文联出版社诗歌分社社长、诗人)

写乡愁的人,远离故乡,愈发伤感。 那个梦想被埋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人等了很久,终于在两行泪水之间坐下了。 长江离他很远,黄河也离他很远。 进而他又走上了第三条道路:银河中的星星都因怀念而闪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邮票,我在这边,妈妈在那边……”一首歌《乡愁》在中国被传唱了40多年。昨天,这首诗的作者、著名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去世,享年89岁。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9月9日出生于南京。1947年考入北京大学,1950年到达,就读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并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新诗。 1958年赴美国留学。 次年,获得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回台任师范大学英文系讲师,活跃于文坛。 1974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 1985年起在高雄中山大学外语系任教,历任文学院院长、外语研究所所长,直至退休。 1999年、2012年担任北京大学驻校诗人。

余光中一生学贯中西,博学多才,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 梁实秋曾称赞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空前”。

我43岁写下《乡愁》,乡愁伴随一生。

余光中的一生充满了频繁的旅行和迁徙,他多次与亲人团聚或分离。 1971年,二十多年没有去过大陆的余光中思念家乡,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写下了著名的《乡愁》。 一张小小的邮票、一张小小的船票、一座矮小的坟墓、一条浅浅的海峡……他写《乡愁》时已经43岁了。 乡愁贯穿了他的一生和整个诗歌创作。

从1992年到2010年的18年间,余光中回大陆60多次,访问了安徽、湖南、湖北等他小时候从未去过的地方。 他的诗歌主题大多与“离家”、“乡愁”、“孤独”、“死亡”等密不可分。 读他的诗,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渴望的“归属感”。

昨天,余光中去世的消息传出,不少诗迷、歌迷在网上回顾了这位诗人的旧作。 除了大家熟悉的《乡愁》,还有一首歌《当我死的时候》,“当我死的时候,埋我,在长江里”黄河黄河之间,枕着我的头,我的白头发上沾满了黑土/在中国这个最美丽、最母亲的国家/我安详地睡着,睡遍了整个大陆……”由此可见余光中对祖国的深情。

他还擅长写爱情诗,是一位言情大师。

余光中妻子范我存离世

余光中写了一千多首诗,大概还有一两百首情诗。 他的《雨中等你》里有一个像莲花一样的小情人,“像一个小订单,你来自爱情的典故”。 《下一次约会》里有这样一句话:“把耳朵贴在我的胸前/听听我的心,好累好累/已经超龄了,为了真真真真/跳得太厉害了太强了,跳得太频繁了/爱给了它负担太重了,亲爱的。”

诗人余光中与妻子范沃存结婚61周年,去年举行了钻石婚礼。 范沃存,绰号“咪咪”,是余光中的远房表弟。 两人相识已有70多年。 诗人对幸福婚姻的思考是:家是爱的地方,不是理性的地方,夫妻靠妥协才能相处。

许多采访过余光中的媒体记者都有着深刻的印象:余光中经常带着妻子出席活动,他的诗文中也常常透露出很多家庭情感信息,让人想象出一对恩爱深厚、恩恩爱爱的夫妻。女儿像一朵花。

山东《威海晚报》记者杨春瑞昨天回忆,2002年,于光中到山东大学做报告。 采访中,她请余先生评价一下夫妻俩的关系。 老先生用力说道:“我是她的司机,她是我的厨师。” 欢声笑语中,老两口的恩爱蔓延开来。 杨春瑞说,余光中先生的情诗他都读了一遍,“给我的感觉是他是一位浪漫大师,对爱情和性充满热情。”

专为屈原作诗九首,三访湖北

余光中与湖北渊源深厚,曾3次公开讲述自己在湖北的经历。

2010年6月,82岁的于光中来到屈原故里湖北秭归,参加首届海峡两岸端午诗歌节。 当时,楚天都市报记者王功尚采访了于光中。 他记得于先生带着他的妻子和女儿。 这是诗人第一次踏上屈原的故乡。 “他说自己出生于农历重阳节,自称‘山茱萸子’。” “我这次来秭归,想种下秭归最美的山茱萸。”诗会上,余光中背诵了自己的纪念诗《秭归纪念屈原》,此前,他还创作过8首纪念诗。 《秭归祭屈原》是当时最长的一篇,共有86行。

余光中用四天的时间写了《秭归祭屈原》,回顾了屈原的《离骚》、《楚辞》、《怀沙》等作品。 这首诗的特点是反映古今、文白文本交融。 在诗中,他首次将“乡愁”与“离骚”并列提及:“‘乡愁’虽短,其悲哀却并不比‘离骚’短。” 这样一比较,他觉得自己配得上屈原。 余光中还为《楚天都市报》在一张白纸上写下祝福:“汉水长流,楚天更宽”。

王功尚回忆说,与余先生接触的过程虽然短暂,但从他的言行中,他能感受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儒雅气质和博学中西的开放态度。 他给人的印象是一位“谦逊的君子,温柔如玉”。

余光中还两次访问湖北。 有一次是他17岁那年,随父母从四川回到南京。 他们穿过三峡,但没有上岸。 2000年前后,他又到武汉参加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余光中作品研讨会。 他写下了《桂子山赏月》诗。

鼓励湖北青年诗人以诗明确志向,进取立业,退守自卫

2010年,余光中来到湖北秭归,深深影响了14岁的秭归诗人郭启家。

余光中参加首届海峡两岸端午诗歌节时,郭启佳参观了余光中下榻的酒店。 余光中开玩笑说:“诗歌节上恐怕我是最年长的诗人,而你是最小的。” 一位老人和一位年轻人在酒店里聊了一个多小时的诗词。 郭启嘉记得于先生专门问他为什么写诗。 他说自己学音乐、写诗是为了将来写词做准备。 余光中鼓励他:“很好,用诗来阐明志向,进则可以立业,退可以守。”

如今,22岁的郭启佳就读于武汉音乐学院,并与同学创办了音乐工作室。 他创作的音乐充满诗意和浪漫的音符。

昨天,得知于先生去世的消息,他十分震惊。 他悲伤地写道:“灵魂已逝,不必悲伤。我带着两份思念,三份记忆,五份崇敬,七份敬意,在长江这边。” ” 五常,喝一杯酒,豪言壮语,哀悼两岸你的音容貌……”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