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冬春季新冠疫情仍存在反弹风险

导读 11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相关司局以及中国疾控中心、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相关专家与世界卫生组织举行了呼吸道传染病技术交流视频会议

同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今天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做好冬春季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

《通知》指出,冬春季节是COVID-19、流感、诺如病毒胃肠炎、肺炎支原体感染等传染病高发季节。 当前全国COVID-19疫情总体稳定,但冬季我国COVID-19疫情仍存在反弹风险。 2023年10月以来,我国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活动逐渐增多。 预计冬春季节流感将出现全国流行高峰,未来部分地区肺炎支原体感染将持续高发。 今年冬明春,我国可能面临COVID-19、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多种呼吸道疾病叠加疫情。

《关于冬春季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重点传染病的通知》主要包括6项重点措施。

一是切实落实口岸疫情防控工作。 口岸要严格落实入境人员体温监测、医学检查、流行病学调查、医学筛查等措施,并按规定开展新型冠状病毒变异监测。 疾控、卫生、海关等部门要加强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流,协调风险分析预测预警。 加强主动健康申报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

二是继续开展疫情动态监测预警。 各地要统筹协调COVID-19、流感、诺如病毒胃肠炎等重点传染病监测工作,密切跟踪疫情变化。 加强网络直报、发热门诊、哨点医院、实验室检测等多源数据分析利用,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实际开展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病原综合监测,加强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和管理,确保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是加强重点机构重点人群防控。 各地要加强养老、托幼、学校、社会福利等机构和密闭空间防控,督促日常防护和健康监测。 加强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儿童等重点人群的COVID-19、流感、肺炎球菌疫苗接种,加强对65岁以上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分类分级卫生服务和管理。

四是加强医疗救治准备工作。 各地要根据传染病疫情和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情况,统筹调配医疗资源,加强相关治疗药品的生产和供应。 动态监测零售药店、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物资供应情况,加强儿童用药适宜剂型保障。

五是继续加强科普教育。 各地要持续做好健康教育和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媒体,开展冬春季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宣传和政策解读,释放疫情及时、准确、客观地发布防控信息。

儿科就诊高峰会持续到何时?

六是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 各地要加强冬春季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保持适度有序的防控力度和节奏,保持各级联防联控机制有效运行,做好从紧急情况紧急,发现聚集性疫情及时报告。 ,快速响应,有效处置。

上海呼吸科医生:儿童流感病例增多 家庭感染出现

今年小儿呼吸道传染病就诊高峰较往年提前,且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7月以来,我们感觉到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呈上升趋势。 9月,肺炎支原体感染就诊高峰持续,并持续至今。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仍占重要比例。 此外,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腺病毒等也在增加。”11月23日,上海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姜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记者认为,今年无疑是“支原体大年”,目前流感病例的上升令人担忧。

同日,中国国家流感中心网站也发布了每周监测报告。 数据显示,2023年第46周(2023年11月13日-2023年11月19日),南方和北方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持续上升,以A(H3N2)亚型为主,其次是B(维多利亚)部。

“从目前临床来看,除了支原体感染外,感染流感的儿童也越来越多,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在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中,发现了很多混合感染的病例。比如支原体感染合并鼻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感染,此类感染常出现鼻塞、流鼻涕、咽痛等呼吸道前驱症状,发热时间往往比单一病原感染更长,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合并感染会加重临床症状,使治疗更加困难。” 姜昆说道。

姜昆进一步透露,除了儿童感染外,目前门诊和病房也出现了家庭间小范围传播的情况。 此外,还有一些支原体感染好转的孩子,没有完全好转就出去了。 上学后短时间内发生的包括流感病毒在内的继发感染也值得关注。

姜昆坦言,目前还很难预测这个冬天的儿科患者人数高峰会持续多久。 根据以往经验,高峰通常会持续到春节。 “寒假期间孩子数量可能会减少,但需要密切观察。”

11月24日上午8点左右,上海儿童医院泸定路院区呼吸病房内,家长带着孩子已经开始挂号、排队等候。

“5-7岁的孩子经常遭受支原体感染或流感。”

作为上海三大儿童医院之一,上海儿童医院拥有两个院区,一处位于北京西路,一处位于泸定路。 姜昆所在的呼吸内科负责两个校区的呼吸门诊。 他们还负责北京西路医院的发热门诊。 今年,一些呼吸科医生还将支援泸定路医院急诊科。

儿科就诊高峰会持续到何时?

“从诊疗情况来看,一旦北京西路发热门诊的患儿人数增多,我们呼吸科门诊的患儿人数也会大幅增加。这个季节来就诊的患儿大多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就是这两个症状。” 姜昆介绍。

姜昆坦言,往年秋冬是小儿患者就诊的高峰期。 春节和夏季,随着寒假和暑假的到来,儿科患者的数量相对较少。 但今年,似乎并没有出现所谓的“低谷”。 “今年3月份,呼吸道合胞体陆续出现。” 病毒和流感病毒的暴发高峰一直持续到7月份,支原体感染病例逐渐增多。 9月份,支原体感染人数继续上升。 至11月初,儿科门诊、急诊就诊人数略有下降,但支原体感染儿童仍不少。 随着天气转冷,呼吸道病毒感染儿童的数量不断出现。 尤其是流感、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病例再次增加。 自上周以来,寻求治疗的儿童又开始出现症状。 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在该院呼吸内科普通门诊,从今年3月份开始,一名儿科医生每天接诊80-100名儿童已成为常态。 他们中的许多人从早上 8 点工作到晚上 8 点。 ,下午4点30分以后是夜诊时间。 当孩子较多时,门诊时间往往会延长至晚上9点。 家长下班后带孩子看病的高峰期往往是高峰期。 早上8点到9点之间等待治疗的时间较长。

接受治疗的儿童中,大多数是幼儿园或小学年龄段的儿童,其中以5-7岁为主。 发烧、咳嗽等症状往往是支原体感染或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 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感染的年龄组集中在6个月至2岁之间。 目前,这批医生中的儿童人数相对较少,但也开始呈现上升趋势。

在姜昆看来,这可能是由于支原体的广泛耐药性所致。 数据显示,早在2010年左右,支原体肺炎对阿奇霉素、红霉素等药物的耐药性就已显现。 目前支原体体外耐药率已达80-90%以上。 门诊里,不少孩子发烧仅几个小时,家长担心是肺炎。 一进入门诊,医生就会要求做CT检查,或者直接要求输液治疗。 “影像学的变化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无论是做CT还是胸部X线检查,如何选择影像学检查时间,仍需要根据孩子的各项检查指标、临床症状、发病时间等综合判断。还有很多因素。过多的CT检查和盲目输液其实是不科学的。”

目前,肺炎支原体对阿奇霉素、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现象相当普遍。 姜昆表示,这也是部分孩子患上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原因,但她也会考虑肺炎治疗的有效性。 如果病情不好甚至复发,可能会同时出现混合感染。 如果明确存在混合感染,则需要根据感染病原体相应调整治疗策略。

儿科就诊高峰会持续到何时?

如果家庭中出现小规模感染,症状好转后应让孩子休息1-2周。

目前,门诊和病房逐渐出现家庭内小规模呼吸道病原体暴发疫情。

“大多数呼吸道感染病原体都是通过飞沫传播的,现在天气越来越冷,家里门窗经常紧闭,所以很容易在小范围内传播。” 姜昆的门诊里,一家四口出现了。 首先,8岁的弟弟感染了流感病毒和肺炎支原体。 随着病情加重,家里十几岁的妹妹又得了流感。 随后,姐弟二人的父母也未能逃脱,相继患病。 肺炎,“不过好在成年人抵抗力很强,即使我父母得了肺炎,症状也很轻微。”

还不断有不同病原体感染的病例。 姜昆回忆,一名孩子因支原体肺炎出院一周后来复查。 拍片显示肺部炎症已经恢复良好。 两天后孩子出现高烧症状,再次确诊感染甲型流感。

姜昆表示,重症支原体肺炎可能会引起并发症,所以医生会对这群人更加关注,比如坏死性肺炎、肺栓塞等,而且在门诊支原体检测中,IgM抗体检测会有一定的滞后性。即使血液支原体IgM抗体呈阴性,也不能排除支原体感染。

“因为肺炎支原体的抗体在感染之初并不存在,需要5-7天的时间才能产生。为此,我们呼吸科联合感染科、重症监护室、急诊科等科室,共同制定治疗标准,落实准确掌握诊疗方法,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姜昆介绍。

对于感染支原体的孩子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重返校园,姜昆的建议是症状好转后休息1-2周。 “支原体感染的潜伏期为3周。 如果症状仍然没有消失,说明仍有一定程度的传染性,当时体力和免疫力还没有完全恢复。 现阶段,学校也是呼吸道疾病高发阶段,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在姜昆看来,学习固然重要,但孩子的健康更重要。“如果肺部还没有完全康复,短时间内一次又一次遭遇不同病原体的感染,对孩子的健康肯定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优化预诊检测项目,“以往儿科就诊高峰持续到春节”

姜昆坦言,目前还很难预测这个冬天的儿科患者人数高峰会持续多久。 根据以往经验,高峰通常会持续到春节。 “寒假期间孩子数量可能会减少,但需要密切观察。”

对于如何缓解这个儿科就诊高峰,姜昆所在的上海儿童医院也采取了很多措施。 “为了尽可能缩短儿童及其家人的就诊时间,根据目前的流行病学特点,我们在项目中增加了预诊断检测,增加了肺炎支原体抗体和甲、乙型流感鼻咽拭子检测,这意味着挂号后,孩子可以到医院门诊预检台,开具相应的检查单,等待就诊时前往检查窗口。 完成检测后,就诊时可以直接向医生提供检测结果,可以大大减少孩子排队重复检查的时间。”

“目前已经证实,肺炎支原体的发病原因是:一是病原体的直接损害,二是宿主免疫反应异常。那么激素是减少过度炎症反应的常规药物,但激素是一把双刃剑。同时剑,它们一方面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机体的炎症损伤;但另一方面,它也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力,为病毒和细菌等混合感染创造机会。肺炎晚期,需要实时关注病情变化。” 姜昆说道。

随着儿科就诊高峰持续,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声音,建议一些症状较轻、低烧的孩子可以推迟去医院就诊。

对此,姜昆认为,这不能一概而论。 虽然不建议孩子一发烧就跑去医院,但前提是孩子精神好、饮食好。 他们可以在家观察48-72小时。 “大多数孩子发烧,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往往首先认为是病毒感染。治疗病毒感染没有特效药物,只能对症治疗。可能2-3天就会好转,但如果孩子发高烧持续出现精神萎靡、呼吸困难等症状,如果有其他伴随症状,还是建议及时来医院就诊。

针对目前肺炎儿童的情况,姜昆也建议家长不要过于恐慌,“目前大多数肺炎儿童的症状还是比较轻的,如果咳嗽,不一定就是肺炎,就像现在流行的症状一样。”鼻病毒感染的症状,只是感冒症状,症状并不严重,治疗支原体感染的药物选择有很多,轻度肺炎可以口服药物治疗,并不是所有的肺炎都需要用水治疗。 “大多数孩子,我们都是用口服药物。至于口服药物,从目前来看,儿童整体输液量呈下降趋势。”

来源 | 综合央视新闻、澎湃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