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大学毕业生到三四线城市就业增多,是当地人才建设的利好

导读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社会蓝皮书:202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社会蓝皮书:202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表明,大学生就业地域偏好明显,想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和二线经济发达城市的大学生仍占大多数,不过这一占比呈缓慢下降趋势。想去三四线中小城市、小县城、基层乡镇和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占比虽然相对较少,但呈上升趋势。2021年想去北上广工作的大学生占比34.1%,想去二线省会城市或经济较为发达的非省会城市占比39.27%,合计超过70%,说明大部分学生依然倾向于“传统”大城市。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与就业选择过于“集中”有关,包括集中区域、集中行业、集中岗位等,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需要在“分散”上做文章,分散区域、分散行业、分散岗位。就此而言,选择三四线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增多,是值得肯定的。但要让这成为一个稳定发展的就业趋势,需要三四线城市创造良好的职业与事业发展环境,要让来这里就业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当地就能实现自己的职业与事业理想,并由此形成当地吸引、使用、发展人才的良性循环。

多年前,我国就曾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逃离”北上广,到二三线城市就业的现象。这被认为是好事,大学毕业生到二三线城市就业,可以拓宽就业选择,也可为这些地区输送人才。但是,不久之后却出现“逃回”北上广就业的“逆转”,原因是,这些一度流入人才的地方虽说“缺人才”,可是,却对人才重视不够,不少大学毕业生渴求人才平等竞争、发展的职业环境。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158万,很显然,如果高校毕业生都选择在一二线大城市就业,就业竞争将十分激烈。到三四线城市,甚至小县城就业,这应该是部分高校毕业生的主动选择,而三四线城市,也要抓住这个引进人才的好时机,把人才引进、使用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做出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的规划。

让到三四线城市就业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来了就不想走,这应该成为这些地区引进、使用人才的“基调”。要让这些优秀人才选择留下,这不但发挥人才的作用促进当地的发展,而且,也可吸引更多人才来这里就业、创业。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三四线城市,还以“编制”作为吸引大学毕业生的要素。客观而言,小城市能吸引大学毕业生的单位主要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小城市,也会考量“体制内”“编制”等现实因素。但是,要激发三四线地区的发展活力,应强调职业、事业本身的发展,要给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的空间与舞台。这也是我国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振兴区域经济发展,振兴乡村所需要的人才使用、发展思路。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