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每天上班快10个小时,月底到手四五千,如今学医还是“金饭碗”吗?

导读 疫情三年,医疗工作者始终身处最前线。最初,他们必须面对危险和混乱,力求更多地挽救生命。最近,防疫政策转向,日常的医疗资源无法满足大量患者就医
疫情三年,医疗工作者始终身处最前线。最初,他们必须面对危险和混乱,力求更多地挽救生命。最近,防疫政策转向,日常的医疗资源无法满足大量患者就医,也只能靠医生们延长工作时间来缓解。根据丁香医生统计,疫情高峰期,医生工作时长从每天8.8小时延长为9.6小时,每日超过12小时的医生占比由疫情前的1%上升到13%。

我们梳理了豆瓣“大学后悔学医”小组的7114条帖子及其回帖,发现,最让医生们痛苦的是高强度的工作,其次分别是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医院上下级间关系和疫情带来的众多不确定因素

据丁香医生2017年的统计,六成中国医生门诊日半天要接到超过30位门诊病人,38.9%的医生每个手术日平均手术时间超过8小时,近四成医生平均每周工作时长超过60小时。

而对于住院总阶段的医生来说,60小时/周是远远打不住的。

曾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6年的王医生回忆,曾与正任隔壁普外科住院总的大学同班同学合租。两人都是三天一个夜班,还连着白班,每周工作时间最少84个小时,最多能到110小时。“我俩合住在一起,几乎见不到对方的面。”

疫情到来后,医生的工作时长增加了;而随着除发热门诊外的其余科室日常业务暂停,医院的收入少了,医生们的工资也低了。

豆瓣“大学后悔学医”小组网友们感慨道:

“上班这几个月就没怎么在科室待过,不是在隔离点就是去外地支援,要不就去采核酸,纯纯核酸女工。”

“科室光到处支援出去了六个人了,本来干好自己的活就好,现在一个人恨不得被分成几份用。”

“原本就少的可怜的薪水,现在要去采核酸,没有补贴,占用休息日,过程中挨骂更是常事。因为赚的钱太少我甚至不敢恋爱,旅游更别想了,我的生活早被锁在医院和疫情里了。”

长时间紧绷的精神和身体,加上对休息时间的挤压和投入回报的不匹配,医生成了抑郁症的高风险群体。

一项基于中国规培期住院医和美国实习期住院的研究中表明,中美两国的医生在其培训的第一年中抑郁比例大幅度上升。此外,在培训期前,中国规培医生的平均 PHQ-9 得分就显著高于美国的基线(培训期前)得分,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试者在规培期的第一年至少有一次量表符合严重抑郁标准。

王医生同为临床医生的室友就曾面临严重的抑郁焦虑情绪。室友去看一小时600块的心理医生,坐在那,心理医生说“聊聊吧”,他“一张嘴就开始哭”,一哭就是一个小时,也不记得说什么了。

“其实去找心理咨询的(医生)很少很少,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钱。”600块/小时的咨询实在算得上便宜,一周去个一次,一个月就快3000块,“你想想那时候我们一个月才挣多少钱,也就四五千。”

成为医生还是一个好的选择吗?

医学生的不断流失已然成为趋势。丁香人才发布的《2021中国医疗人才发展报告》显示,65.2%的医学生都考虑过毕业转行,其中11.8%完全不会选择所学专业。

或许,医生不再是一个高性价比的职业。但无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好职业。

知乎用户“随风”的回答也许解释了这个问题:

我出生在农村,被外公外婆带大。老人家身体不好,外婆的腿以前可能只是关节腔积水,但是家庭贫困,去找各种偏方,能拖则拖,直到十几年前医生说这个得去大医院做手术,得花上十几万,家里拿不出来,只能作罢。

农村和各个地区不乏因为家庭贫困生病了拖着扛着的人,以至于小病终成大病。

我学医的初衷只是为了能够用我所学的知识去治好我外婆的腿,治好外公的腰椎间盘突出,能够想出便宜又实惠的方法带给家庭不富裕人们一点希望。现在仍然努力学医的目的是为了救死扶伤,看着一个个生命得到救治,看到一张张笑脸,看到尽自己绵薄之力就能拯救很多人,我觉得很开心,这就是我学习的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