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劝退初三“差生”,是哪门子“双赢”?

导读 “很多时候,一所学校的人文底色,并不在于其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有多么用心,更在于能否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很多时候,一所学校的人文底色,并不在于其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有多么用心,更在于能否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近日,据华商报大风新闻报道,就读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黉学门中学初三的小张(化名)在新学期报名遭拒,无法完成初三学业。除了小张外,还有该校初三其他班的孩子,也因成绩差,未完成寒假作业为由不准报名。更有家长已经在老师的建议下去职高给学生进行报名就读。该校相关负责人解释,孩子的成绩几乎很难考上高中,校方只是建议他直接去上职高,从而实现“双赢”,不会强行剥夺学生参加中考的权利。对此,有网友犀利评价:这简直是“教育无难事,只要肯放弃”的现实版。

依照我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任何个人、集体都无权剥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因此,对小张而言,不管其成绩如何,按部就班地继续初三学业,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都是其基本的受教育权。涉事学校所谓“只是建议”“给孩子多一种选择”等柔性说法,并不能遮蔽其涉嫌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事实。

于情于理,学校的“劝退”行为都是一种相当不负责任的表现。初三本就是备战中考的关键时期,此时将学生拒之门外,只会打断其正常的学习进度以至人生规划,让家长和学生陷入手足无措的被动境地。

学校声称这是一种“双赢”,可是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以下关键问题:不参加中考是否符合学生本人的意愿?学校有什么权力越俎代庖,替学生和家长做决定?骤然转校,学生会不会不适应新环境?被母校“放弃”后,会给青春期的孩子带来多大的挫败感?

说到底,所谓的“双赢”,并没有多少真正为学生考虑的成分,而更多是对校方自私行径的粉饰。

 

近些年,一些中小学为了提高升学率,处心积虑将成绩不好的学生“分流”出去的操作并不鲜见。在“成绩至上”的冰冷算法中,“差生”们被视为学校的“负资产”,亟需被剔除出去。于是,类似“寒假作业没做”“在学校表现不好”“考不上高中,该早点谋出路”等理由便轮番上阵,成为学校劝退学生的借口。如此一来,学校的升学率“好看”了,学生的发展前途却被耽误了。这种抛弃学生的做法,有违公平对待学生的职业伦理,更是对教育的扭曲和异化。

很多时候,一所学校的人文底色,并不在于其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有多么用心,更在于能否真正做到有教无类,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学校应当超越成绩这个单一评价维度,更加全面地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

这其中,尊重而非歧视,欣赏而非打压,应该成为最基本的教育守则。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学校和老师应与其耐心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扰,突破瓶颈。哪怕学生对进入职业院校就读更有天赋和兴趣,校方也应该引导其理性抉择,而不是粗暴地将其一把推开。

近些年,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各项举措,着力遏制中小学的“唯分数”倾向,构建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2021年,由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就强调“不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等。只是在后续落实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

针对此次校方对成绩差的学生“劝退”一事,涉事学校负责人表示:“上级对学校有压力,学校对老师有压力啊。”对此,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要严肃调查,依法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切实保障涉事学生的受教育权,让学校不敢再随意“分流”学生。另一方面,也有必要以类似事件为线索,及时校正不合理、不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使学校和老师不必再疲于应付各类僵化的硬性指标,从而把更多精力放在平等教学育人上。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