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为什么有些名校毕业生的职场前景,还不如二本学生?

导读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日复一日地辛勤付出和倾心培养,再加上孩子自身持之以恒地勤学苦读,最终才换来了一纸来自顶尖名校的宝贵学历。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日复一日地辛勤付出和倾心培养,再加上孩子自身持之以恒地勤学苦读,最终才换来了一纸来自顶尖名校的宝贵学历

但即便是考上985、211大学的优秀学生,在毕业以后也不是一劳永逸,轻而易举就能获得优越工作和丰厚薪酬的。

比如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的苏黎杰,在北京漂泊数年之后,只能返回河南老家,甚至曾做过“油漆工”的行当。

又比如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张晓勇,在接二连三地错失就业良机后,为了照顾患病的父亲,从客服到保安,可以说尝尽了职场升降的苦楚。

从这些特例我们可以看出,读书、高考和升学,固然是很多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实现人生跃迁的最好途径,但是在费尽心思和激烈竞争以后,好不容易拿到的名校学历,如果自身的能力、素质和情商,达不到在社会职场中游刃有余的程度,那么在求职就业和职场竞争的前景,或许还不如一些成绩平平,但是深谙人情世故的二本学生。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其一,学生心态。

能够考上名校的学霸同学,至少在学习方面,一定是从小到大,都受到父母和老师的赞扬认可的。

而且在当前过分偏重应试和功利的教育氛围下,可以说家庭和学校,评判一个学生的标准,就是看这个孩子的平时成绩和考试分数高不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习差的孩子,往往在家里受冷眼,在学校被轻视;而学习好的孩子,不管走在哪里,都是老师、同学和父母热切关注和羡慕不已的焦点。

可想而知,这样片面狭隘的“学生心态”,虽然在学校这样相对封闭的“象牙塔”里很吃香,但是一旦进入社会和职场,如果毕业生还是以为只要自己的成绩和学历过硬,老板就理应忙不迭地给自己奉上优厚薪酬,显然是“一叶障目”的想法。

毕竟在现实社会中,企业和老板,伸手向员工要的都是效益和利润,而不是一个只有名校学历,却在沟通能力和情商素质上有缺陷的“书呆子”。

所以名校毕业生在求职就业的时候,一定要摆正心态,摒弃“学生心态”,时刻都要从企业效益和业绩利润的角度,积极提升本职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才能真正成为所在单位的“栋梁之材”。

其二,攀比心理。

毕竟,任何一个名校毕业生,一路从中考和高考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基本上都是和父母眼中的“别人家孩子”,积极竞争、攀比和超越的结果。

而想要培养出一个品学兼优的学霸,他们的父母,必然也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时不时地给孩子树立各种竞争目标和偶像楷模。

这就造成了,学习成绩好的尖子生,往往在学业方面,太过注重成绩、名次和荣誉,但是这样的想法和习惯,如果放到毕业后的职场中,却无疑是一场“灾难”。

因为任何一家用人单位,招聘一个人才的目的,都不是让你名列前茅、自视清高,一进公司,就将各部门与各职员之间和谐互助的氛围破坏光的。老板和人事,一定是想让这些优秀毕业生,在公司项目、研发创意和团队业绩上有所增益,能够给单位带来积极效应的。

所以说,学霸同学的学习能力强,喜欢钻研、勤奋刻苦,而且攀比意识强,这些放在课程学习和考试升学的时候,没有任何问题。

但如果是进入职场以后,就算是名校毕业生,也应该时刻注意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积极关注团队项目的进程和目标,切勿将个人的喜好和偏执,放在公司整体目标和效益利润的追求之上。

总之,从近些年时有传出的“名校毕业生热衷体制内工作”,甚至不惜放下身段“降维打击”,去考取一线城市街道办或中小学校编制的现象,都说明了一件事。

那就是,在这些天资聪颖,通过勤学苦读考上名校并顺利毕业的高材生里,也有一部分年轻人,因为自身能力、口才和性格的原因,在就业问题上有困难,距离人们心目中“名校毕业生就能年薪数十万”的印象,完全是大相径庭。

所以说,现在的高校毕业生,只要离开了学校,就应该主动摒弃“学生思维”,杜绝“攀比心理”,在符合公司利益和团队目标的范畴下,积极与人沟通协作,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不要把一纸名校学历,当成随时随地可以兑换高薪待遇的“硬通货”,而要在工作实践中,尽快融入公司、部门和团队,发挥出自身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学术能力的优势。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