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步枪橡皮、流沙笔盒…文具店成了“玩具店”,家长咋帮孩子选?

导读 随着开学季的到来,文具店再次热闹了起来,不少造型花哨的文具更是成了同学们的“心头好”。
随着开学季的到来,文具店再次热闹了起来,不少造型花哨的文具更是成了同学们的“心头好”。机器人转笔刀、步枪橡皮、流沙笔盒、果蔬写字笔、小黄鸭修正带……走进文具店,造型多样的文具非常吸睛,这也让不少家长直呼:现在的文具店简直就是玩具店!

花哨文具成学生必备

逛文具店每次消费200元以上

新学期开学,学校附近的文具店和商场的文具区再次迎来了它们的“忠实顾客”,每当到了放学或周末,孩子们便会进店选购文具。“这块橡皮太帅了,这种步枪的造型咱班里还没有用的吧”“这套维修工具的也挺好玩,我要试试这个螺丝和螺帽能不能拧到一起”“这个捏捏乐是个小鸭子,比我现在那个好看”……近日,记者在一个大型商场文具区,见到了前来选购文具的两名同学,只见他们一会看看这个,一会瞧瞧那个,摆在“文具墙”上五颜六色、造型多样的文具,让他们一时间不知如何选购。

记者走近一看,文具区摆放的虽然还是本子、中性笔、橡皮、修正带等常用文具,但它们早已不再是我们熟悉的“面孔”。以橡皮为例,就有拼装步枪、田园蔬菜、运输车辆、维修工具、小胡萝卜等多种造型,相比于中规中矩的方块橡皮,它们已然成为孩子们的“新宠”。如果不仔细看产品包装文字,甚至很难辨别是何种文具。

在一所学校附近的文具店,此类造型多样的文具同样被摆在显眼位置,与之同列的,还有草莓笔袋、仙人掌签字笔、奶糖荧光笔、小鸭子修正带等。“现在的孩子都喜欢这种文具,我闺女看到别的同学在用,也要买,这似乎成了学生圈子里的一种流行趋势。”市民朱女士告诉记者,上小学的女儿在家写作业时,写着写着就会玩起流沙尺和流沙笔盒,“这些文具不仅会分散注意力,价格也比普通文具贵出不少,比如一把普通的尺子售价两元,造型好看的流沙尺就要十多元。”

市民张女士也表示,正在上初中的女儿对造型好看的文具十分“偏爱”,“学校两周大休一次,每当大休,孩子都会去文具店选购文具,东西挺贵,稍微好看一点的笔就得十几元一支,每次去一趟文具店下不来200元。”张女士说,为了“纠正”孩子的这种不良购买倾向,她悄悄地跟班主任反映了此事,在班主任的倡导下,女儿对好看又高价文具的购买欲望慢慢降低,并用简单又便宜的文具取而代之。

不仅让学生课堂分心

还会助长攀比之心

“文具‘玩具化’的现象,要引起家长和学校的重视,如果不进行干预,就会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比如存在安全隐患、助推炫耀心理,甚至会加大课堂管理难度等。”历城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心理教研员李玉敏表示,很多玩具化的文具通常没有标注出厂标签和原材料构成,可爱的造型和靓丽的色彩不仅引起低龄段学生的好奇心,有的还会对其啃咬、把玩等,其中一些不安全成分可能会对学生的健康造成影响。

她还表示,学生的主业是学习,玩具化的文具虽然能起到一定减压作用,但文具的过度玩具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孩子们的社交需求,比如用10个奥特曼铅笔刀换2个火影忍者橡皮等这种种成人化社交功能,在学生群体中逐渐延伸,这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的学业以及对社会的认识是否会产生偏差,也是值得关注的事情。在玩具越来越花哨、越来越高档的背景下,还会有部分孩子把精力用到了消费攀比和获得炫耀上,孩子们尚未健全的消费心理会受到错误引导,并不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协调发展。另外,老师组织课堂教学,关注到每个孩子已经非常不容易,如果再因为学生把玩文具走神、分心、分散注意力,不仅加大了老师课堂管理的难度,还会影响教学效果。

对此,她建议相关部门要保证文具材料成分的安全性,并且制定相应的价格标准,其功能设计要有具体的指导标准,不能过度向玩具化方向延伸;学校要多采取一些利于孩子身心成长的方式方法,引导孩子对文具需求有个正确认识,端正校风、学风,尤其淡化攀比心理。据了解,洪家楼小学坚持“文具是用具,而不是玩具”的原则,纳入学校校本激励机制“红堡”超市,杜绝将“玩具化”文具引入校园,同时在兑换活动中,引导孩子们将文具的实用属性摆在首位,不搞新奇、花哨的营销噱头,不虚夸文具用品的实际功能,让其回归实用本位。

另外,学校组织各班级召开主题班队会,采用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积极教育和引导孩子理性消费,摒弃盲目跟风、相互攀比等心态,真正让文具成为学习的帮手。洪家楼小学大队辅导员任迎春表示,新学期开学之初,学校还为家长提供了文具选购指南,要求“分清学具和玩具的区别,上学不带玩具,不买兼具玩具功能的学具”。

​​​​​​​​​​​​​​在家庭中,当家长发现孩子对玩具化文具感兴趣或出现攀比心理时,李玉敏有一个“万能油”的小技巧送给家长:不要一上来就批评孩子,而是要给予孩子一种“共情”和“接纳”,比如可以跟孩子说“别人有,你也想要,这很正常,如果换作是我,我也想要”,要做好教育前的“铺垫”,接下来再就此类文具的安全性和实用性进行探讨,对孩子做出积极引导。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