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为啥年轻人进厂拧螺丝都成了一份奢侈的工作?

导读 最近一个网友在后台私信我,说自己读的是大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今年马上毕业,由于实习机会不好找对毕业即失业做好了充分心理准备。
最近一个网友在后台私信我,说自己读的是大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今年马上毕业,由于实习机会不好找对毕业即失业做好了充分心理准备。

怎么说呢?

从最近的新闻可以看出,未来好不好很难说,但今年的外贸生意压力是非常大。

借用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的话说,我国外贸领域的主要矛盾是由两年前的供应链受阻、履约能力不足,转变为外需不足、订单下降。

翻译过来,就是2023年,我国的外贸形势不太乐观,顺坡往下滑的趋势非常明显。反映在工厂层面上,那就是狼多肉少,岗位确实不够分了。

咱们就拿用工大户富士康来说,今年首发的招工简章多少有点令人失望,郑州的两个厂区也就街厂招募正式工,像往年常见的小时工、派遣工也没有出现在招工信息里。

由于是淡季,工厂不缺人,给到的工资也有所下降,一个月到手也就三四千元,是近三年来工资的最下限。可即便是这样,面试队伍也超出了招工人数的好几倍,招工信息发出来的第二天,富士康就关门说人招满了。

而长三角、珠三角的招工情况也不乐观,很多传统用工大厂节后瞬间熄火,要么不招,要么就是招的太少,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求职人数溢出用工缺口十几倍的情况。

去年工厂的情况的是单多人少,富士康的一个小时工,月工资都能达到近6000元。而如今是单少人多,有些大厂为了节约成本,已经安排员工错峰上班,甚至开始收费安排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年轻人反向付费工作的超现实画面。

工厂不缺人,缺的是订单。

那我国的外贸出口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

2022年,中国的进出口规模达到了6.3万亿美元,创了历史新高,货物贸易顺差达到了6856亿美元,同比增长22%。

但从去年的10月到12月,中国外贸整体数据罕见出现连续三个月的下滑,12月的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大约是4.2万亿人民币,同比下降了6%,其中服务贸易更是出现了罕见的贸易逆差。

这件事就需要大家仔细琢磨一下了,要知道2022年年中的时候,也就是咱们疫情防控最吃紧时期,外贸企业手里的订单堆积如山,甚至出现了没人干活大面积违约的情况。

但是等到咱们彻底放开管控后,国内的外贸订单不升反降,等于这边的企业已经把主观能动性全部拉满了,而那边的订单却在变少,这说明,管控并不是订单减少的关键因素,而是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正在经历一次大洗牌。

大家都知道,由于疫情封控工作严谨,三年搞下来,导致很多企业无法正常生产,也就是供应链受阻,履约能力不足,外商就只能把订单转移到其他国家。

而越南、印度在经历了第一波疫情洗礼后,社会生存压力巨大,于是选择无视病毒,等于冒死接住了从中国溢出的大量外贸订单。

如果只是订单转移,等到防疫政策松动后还有可能回流,但如果是供应链转移,那就非常难办了。

众所周知,拜登上台这么几年主要就干了两件事,一是激怒俄罗斯打了乌克兰,二是威逼利诱在华企业进行产业转移。

客观的说,产业链转移这件事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是单单发生在咱们身上。中国在经历四十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后,很难再利用人口优势和粗放生产降低制造成本。

而像越南、印度、印尼这些国家,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中国工人的一半,虽然他们现在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没办法跟中国竞争,但拧螺丝、缝针眼这种流水线上的重复工作,绝对遵守10000小时定律,只要踏实干上个几年,手残党也都变熟练工了。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是客观规律的朴素要求,不是你想拦就能拦的住的。

中国制业造的未来,就只有向中高端产业链攀爬,一方面与美国在顶层科技领域竞争,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去抢欧日韩的制造业市场,但现在的情况貌似两手都在抓,但两手都还不够硬。

在科技领域,美国不仅卡住了我们芯片产业的脖子,还在加速推进产业链回归,同时挤出在华企业的产品供应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苹果开始加大对印度的投资,Iphone的产业链也开始转向印度和东南亚。

所以前些年国家一直在讲“消费升级”、“产业升级”,话说的比较含蓄,但也非常直白,因为只有老百姓愿意为更高级的产品服务花钱,企业才有下一步升级的动力,中国制造才能突破向上改变目前的产业困局,社会经济也才能活跃起来。

但现实的情况又非常打脸,高房价锁死了年轻人的想象力,口罩病又失业了批中年人,大家兜里摸不出钱来,消费能力也不升反降。社会消费能力不足又反向影响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这就是个负反馈,等于三年疫情下来,拉动经济的马车三个瘸了两,投资、消费起不来,唯一的动力来源就只有对外贸易,而如今这驾高速运转的马车可能也要跑不动了。

经常关注新闻联播后半段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最近这些年全世界的情况都不太好,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受美元加息和能源危机的双重影响,各国被两位数的高通胀折麽了近一年,非美国家货币持续贬值,严重打击了老百姓的购买力,等于欧美两大客户的订单集体缩水,这对中国的外贸影响巨大。

如今中国外贸生意的窘境,其实早在去年年末就有了预兆。

通常情况下,工厂会在年末接到大量春夏两季的外贸订单,但从数据显示,外贸公司的订单普遍下滑严重,春季订单下降了40%,而美国的订单更是接近腰斩。

这里面有一部分原因是美国自己的需求在下降,同比商品需求下降了20%,而另一方面就是美国新的供应链体系初步建成,中国不再是美国最大的贸易进口国。

如今美国通过供应链重新排列组合,已经逐步建立起一个全新的供货商体系,欧洲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地,排在第二的是北美自贸协定里的加拿大和墨西哥,中国在北美的出口贸易中不知不觉已经滑落到了第三名的位置。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22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达到了6906亿美元。中美贸易顺差达到了创纪录的3829亿美元,等于去年近一半的顺差都是从美国身上薅回来的。

但从一月份的数据上看,美国对中国的进口订单下降了40%左右,也就是1500多亿美元,相当于上万家中小企业半年的生意没有了,如果不能及时开发新客户,那这些中小型外贸企业就不得不接受倒闭破产或大面积裁员的结果。

类似的情况在2008年也发生过,当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的外贸订单大幅减少,结果就造成上游产品卖不出去,下游的配套服务也跟着倒霉,一连串影响下,失业率高企,社会的消费力严重不足,进而又加大了国内企业的生产压力。

为了尽快走出经济泥潭,政府果断出手了个4万亿救市计划!也就是央妈放水4万亿去搞大基建,很快,国内楼市开始起飞,压抑的内需也被房地产经济刺激了起来,唯独实体被选择性遗忘,全民都在为房地产买单。

今年的情况要比2008年更加复杂,通过放水、加杠杆拉动消费的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咱们还是那数据说话,2022年中国的M2是266万亿,比2021年多出了28万亿,等于是单靠印刷机就印出了一个德国的体量,如果平均到个人,那就是每人的银行账户里多出了2万块。

但问题是,市场没有看到这些钱,老百姓表示也没收到这笔钱。

这也很好理解,如果这么大的资金进入市场,那股市、楼市应该狂欢,社会的商品价格也会出现暴涨,但中国去年的CPI只有2%,而欧美国家的通胀水平超过了两位数,就连万年通缩的日本也达到了3%。

欧美等发达国家被通胀搞的水深火热,只有中国和几个少数国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2%的通胀率可以说是通胀届非常理想的水平了。

但要知道,中国是出口大国,同时也是原材料进口大国,也就是常说的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贸易模式,2022年在俄乌战争的影响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而中国的商品价格却没怎么涨,这就非常诡异了。

欧美的通胀是供给不足而造成的物价上涨,而中国同样受到原材料上涨的影响,只是商品价格却没涨上去,这只能解释为国内的总需求也在跟着下降。

等于是通胀和需求做了对冲,表现在数据上,就是2%的通胀水平。

所以央妈多印出来的钱,大多都趴在银行的账户里,据统计,2022年全年中国老百姓的存款总额增加了16万亿,相当于每人多存了1万多。

虽然中国人有良好的存钱习惯,但这么多钱趴在银行吃低息,只能说明大家普遍对未来的预期充满了不确定性,不敢买房,也不敢投资实体,可以理解为,这届的年轻人不想加杠杆,也确实加不动了。

如今中国经济所面对是一边产能过剩,一边是需求不足。

所以国家一直在强调“消费、消费、还是消费”,但一边是疯狂内卷的打工人,而另一边则是35岁没工作和毕业即失业的年轻人。

但需要注意的一点,大部分国家都在经历严重的经济衰退,有的已经破产或者走在了破产的路上,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环,中国也不可能不受影响。

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正是一个产业转型的关键期,中高端产业正在努力突破欧美的封锁,低端制造业还要面对印度和东南亚等国家的竞争。但如果用经济规律的眼光去看,中国的经济周期始终走在欧美的前面,相应的也会率先启动新的周期增长。

相信随着硬核科技企业的持续发力,中国将很快迎来新的增长点,消费能力的提振也促进经济的内循环。

但转型的阵痛需要时间去消化,普通人要做的,就是等待和迎接新的变化。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